“百草枯之父”李德军:百草枯卖了多少年我就愧疚了多少年!

时间: 2024-06-27 06:56:04 |   作者: UV-LED固化灯

  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,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~

  曾经有人说:“如果发明一种药,可以消灭农田里的杂草,又不伤害庄稼,那该多好啊!”

  2000年,一种名为“百草枯”的除草剂在中国市场逐渐风靡开来,在农药销售的黄金时代,百草枯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。

  李德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科研工作者。1996年,身为山东省农药研究所副所长的他,接受了国家委派的任务——研制出一款超高的性价比的农用除草剂。

  接到任务的李德军,尝试对标当时从英国进口的“百草枯”,研制出中国自己的“百草枯”。

  百草枯,是一款原产自英国的农药,以高效、快速、无污染而著称,在农业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。

  不过,这款英国进口的农药虽然具有极大的优势,但奈何价格太高,因此很难在中国的土地上推广开来。

  英国百草枯由于专利壁垒,很多技术都属于商业机密不予公开。这也使得李德军及其团队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,他们在百草枯的研发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。

  终于,在2000年左右,李德军团队成功研制出了国产百草枯,并将完善的研究成果转让给农药生产企业。

  国产百草枯在国内的大面积推广,其药效丝毫不弱于英国进口的同款农药。不仅对于野草来说是“灭顶之灾”,百草枯药水在接触土壤之后会在较短的时间内钝化,也就是失去活性。

  不仅如此,百草枯同时还拥有没有残留、不会损害作物根部、不会腐蚀带有金属的喷药机械、也不会污染周围土壤环境等多种优点。

  百草枯上市后,广泛得到了农民的青睐,迅速占领了市场,成为了农业耕作上首选的除草剂。

  然而,李德军并没有预料到拥有见效快、无残留、无污染等诸多优势的百草枯农药,会给日后的他带来如此沉重的心理负担。

  所谓“匹夫无罪,怀璧其罪”,百草枯农药错就错在它虽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,也不会间接进入人体,但它对人的毒性其实是极大的,只需服用5-10ml,致死率就高达30%。这是什么概念呢?

  举个例子,在野外环境中已经灭绝的天花病毒致死率在33%左右,在天花病毒肆虐的20世纪,天花导致了5亿人死亡。

  倘若患者喝下了超过100ml的百草枯,在6小时黄金抢救时间之内也许还能够及时治疗抢救回来,但即使抢救回来,百草枯对病人身体的破坏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了。

  要知道,感染了非洲埃博拉病毒的患者死亡率在88%左右,而这是世界上感染死亡率最高的病毒。

  值得一提的是,百草枯不仅仅只是内服才会对人体的危害。就算没有服用,如果皮肤长期暴露在百草枯溶液当中也有致死的可能。

  这些人在喝下百草枯的时候大都出于冲动,但百草枯虽然毒性剧烈,却不会使服用者即刻死亡,而是让喝下它的人在医院里苦苦哀求医生“救救”他们,在后悔绝望中等待自己死亡那一刻的到来。

  其实,百草枯在它最初的诞生地——英国也是没有特效解毒药的,但由于英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,且土地使用权相对集中。所以百草枯的使用权英国政府都是授权给专业喷洒农药的公司,英国农民是买不到百草枯农药的,因此服用百草枯致死的案例在英国较为少见。

  但中国的国情不一样,中国的土地分到了每一位农民的手中,耕地大多呈现碎片化,难以使用农用机械集中大面积喷洒农药,因此农药也只能由农民自行购买喷洒,让百草枯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也是无奈之举。

  当然,因为百草枯药水最初是无色无味的,也出现了大人或小孩在无知、无意的情况下服用百草枯的病人。

  尽管李德军为了让百草枯继续造福中国农民做了许多努力,但百草枯对人体的恐怖破坏依然阻止不了一心求死之人,服用百草枯农药致死的事件仍频频发生,而这些事件便再次加重了李德军的沉重的心理负担和道德压力。

  面对社会的质疑和批评,李德军始终没有为自己辩解。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。

  他曾经表示:“百草枯卖了多少年,我就愧疚了多少年!”这句话充满了无奈和深深的自责。

  然而,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科研工作者,李德军并没有放弃努力。他创立了百草枯社会责任关怀工作组,积极推动百草枯的规范使用和安全宣传,努力提升农民的安全意识。

  同时,他还与企业联合创办了基金会,每年筹措数千万元用于帮助因为种种原因服下百草枯的人。

  国家在2014年叫停了百草枯的生产,2016年又禁止了百草枯水剂的销售和使用。

  直到2020年,国家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百草枯胶剂,百草枯最终彻底消失在中国市场中。

  李德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责任和担当,虽然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和道德压力,但他始终没放弃努力,坚持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  每一个伟大的发明和创造不能离开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和不懈探索。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,我们也要关注科学家的心理健康和精神负担,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理解,让他们可以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路上走得更加坚定、自信和有力。